close

  本報記者 劉躍兵
  11月4日,永州市零陵區郵亭圩鎮卞家坪村卞國民、李霞、蔣靈姣、楊姝異、卞國宏5名80後大學生,在剛收過晚稻的“泥鰍+生態稻”田裡,用“地籠”收穫泥鰍。卞國民興高采烈地對記者說:“今年,‘泥鰍+生態稻’田畝產泥鰍750公斤。”
  2004年,從長沙理工大學畢業後,22歲的卞國民與4名志同道合的同學相約回到卞家坪村,東湊西借籌集20萬元,流轉20畝水田,嘗試“泥鰍+生態稻”混合種養。然而,人工授精的泥鰍成活率不足10%,水稻產量和品質都達不到預期,20萬幾乎全打了水漂。
  可幾個年輕人認準的事10頭牛也拉不回。錢沒了,大家再籌資,繼續試驗。他們認識到失敗緣於不熟悉泥鰍的生活習性。於是,大家分成4班,365天24小時不間斷觀察泥鰍的生活生長狀態。
  記者看到,10大本記錄本密密麻麻記錄著水溫、PH值、泥鰍的細微變化等。李霞、蔣靈姣異口同聲地對記者說:“我們經常在田邊一蹲幾個小時,泥鰍人工授精一再失敗,大家從沒放棄。”卞國民告訴記者:“通過長年觀察,我們瞭解到泥鰍受精最佳水溫在15攝氏度左右,早晚溫差不能超過8攝氏度。否則,泥鰍人工授精看似可以進行,但大多活不過3天。”
  2010年,養殖泥鰍取得突破性進展:他們在水田田埂內側修溝渠,以便曬田放水時泥鰍棲息。通過努力,泥鰍苗成活率達到90%以上,畝產泥鰍750公斤。特別是實現泥鰍、水稻共同生長。
  永州市糧食行業協會會長吳國俠考察後對記者說:“泥鰍吞食、抑制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,其排泄物是優質的有機肥料。同時,他們在種、養殖過程中不用化肥,施用雞糞、菜籽餅、泥土等發酵而成的混合有機肥,為泥鰍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。”零陵區畜牧水產技術人員鐘輝則認為:“泥鰍的日常活動疏鬆了泥土,促進水稻的生長。”
  今年,卞國民等種植有機稻300畝,其中“泥鰍+生態稻”60畝。說起收入,卞國民回答響亮:“‘泥鰍+生態稻’畝產泥鰍750公斤、有機稻400公斤。泥鰍市場批發價每公斤30元,有機稻每公斤24元還供不應求。每畝田毛收入在3萬元左右,除去開支,每畝純收入在1萬元以上。明年,我們計劃發展300畝‘泥鰍+生態稻’。”  (原標題:人工授精養泥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j93yjam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